专栏|陶煜:“跳”出来的镇江锅盖面
锅盖面也叫跳面。“跳”出来的面条上带着自然的褶皱,耐嚼有劲,也易入味。
原标题:锅盖面
文|陶煜
插画|郑莉
黑白旧巷,寻常人家,青瓦生烟,旧时月色……镇江是座历史名城。但是流传于民间的“三大怪”比过往烟云更有名——“香醋摆不坏,肴肉不当菜,面锅里煮锅盖”。
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醋在“三大怪”中居首,说的是镇江出香醋,酸而不涩,香而微甜,色浓味鲜,久存不坏。此怪非怪,变着法子地自夸呐。
第二怪肴肉更是过分,卤冻透明,状如水晶,皮白肉红,香酥鲜嫩。然而,肴肉既非佐酒的嚼头,也不是下饭的菜品,而是清早上馆子泡壶茶、蘸着姜醋吃的“零食”。此怪乃真怪,不过也算是花样炫富。
最怪的当属“面锅里煮锅盖”。没错,在镇江,你可以不吃肴肉、河豚、蟹黄汤包以及无数河鲜,但必须到西津古渡走一走,吃碗锅盖面。
西津渡古称“金陵渡”,古时紧挨长江,是长江古运河交汇处,后来由于江滩淤涨,江岸北移,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。自公元208年,东吴定都镇江以来,西津渡是“漕运重镇”、“吴楚要津”,更是数代王朝的经济血脉给养。
不足千米的古街,街口便是长江下游繁忙的渡口,待渡亭迎送着如流商贾、如织行旅。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地登录,据说马可波罗也曾在此上岸。南宋之后,镇江涌来北方移民,那时的金陵渡码头,远航人一片惊魂未定地涌上码头,各东家伙计此起彼伏地招呼上岸人,经历了大风大浪与大悲大喜之后,一碗定神好面可以让远航人压惊解乏,放下所有的乡愁。
中国地域辽阔,南方面食和北方面食差异很大。通常意义上,南方面食重在汤底和浇头,北方面食重在面条本身。但锅盖面的面条讲究,得益于码头文化和南北习俗的交融。做这个锅盖面不加盐,而是加一点碱,也不饧发,加碱的面条耐煮、口感滑爽,有更浓郁的原始的麦香。加多少碱,加多少水,加温水还是凉水等,自有奥秘在其中。
锅盖面也叫跳面。一条大竹杠,一端固定在案板上,把面团放到案板与竹杠之间,“跳面师傅”坐在竹杠的另一头,跳起来用下臀压竹竿,借全身之力使竹杠上下翻飞,拼着全身的重量来压面,上下颠跳似舞蹈,又似杂技,技术娴熟,有如一幕武戏。这样压出来的面片紧实,吃起来足够筋道。压好的面片用大刀切成面条。“跳”出来的面条上带着自然的褶皱,耐嚼有劲,也易入味。
从码头起家的锅盖面,恰似跌宕起伏的码头人生。大锅永远沸腾,锅盖永远漂在最沸腾的地方,浮沫便向锅盖周边散去,面汤清亮不浑浊。更重要的是,大锅里放了锅盖,火候水温就有了控制。
一般情况下,水到100℃就要沸腾,面汤的沸点要低于纯水,开锅后温度还不太高就会溢锅,面汤会潽出来。若是手忙脚乱地点冷水或者撤火,这样的面条始终处于半煮半泡的情况下,口感自然就差。
“面锅里面煮锅盖,先烫浇头再烫筷”的锅盖面索性把锅盖压在最沸腾的地方,不会产生溢锅潽汤的现象,面汤始终处于高温,面条始终处于强力煮的过程中,自然爽滑筋道。
江南素为鱼米之乡,锅盖面的浇头原料都为镇江地产,有长鱼、腰花、肴肉、碎肉、占肉、牛肉、鸡蛋、猪肝、干丝、素菜等,各色各样的鲜嫩浇头,烫在面汤里。面上来了,倒入一勺香醋,热乎乎地吸面,汤也喝光,直顺肠胃。一碗好面下肚,没有白来镇江。
作者往期文章
(点击标题,即可阅读全文)
点击关键词,查看更多专题菜谱
▼▼▼
……
一键下单新刊
▼▼▼
扫扫获取更多美味!
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,创刊于1980年,发行遍及海内外。
微信号:ChineseCuisine1980
商务合作:010-63044739
投稿邮箱:zgpr1980@163.com